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花蓮溪出海口「假民宿真飯店」爭議:法規與環境考量的衝突剖析

                               

By佐拉  熱度:11°

7 月 24, 2025 #花蓮新聞

近年來,花蓮溪出海口附近一處新建案引發了「假民宿真飯店」的廣泛爭議,凸顯了環境保護團體對生態影響的擔憂與縣政府依現行法規核准開發之間的張力。這場辯論的核心在於開發規模與環境評估標準的適用性,以及現有民宿管理法規是否足以應對大規模開發案所帶來的環境挑戰。

爭議時間線與各方立場

  • 2023年:爭議浮現與初步質疑 最早在2023年,前立法委員陳椒華就對壽豐鄉山嶺段興建中的這座民宿提出質疑,指出其可能涉及侵占國有地違法使用生態保護用地等破壞海岸的行為。當時,花蓮縣政府曾回應,將依據相關民宿管理辦法,審核是否取得建造執照、使用執照,並會同建管、地政、農業等單位依法處理。
  • 2025年6月(近日):建物成形與質疑再起 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建物主體陸續興建成形,在花蓮溪出海口顯得相當醒目。這促使民眾在網路上發文質疑,該案是否為「假民宿真飯店」,存在違法開發的嫌疑。 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副分會長李志芬指出,由於該建物面積龐大,質疑為何在國家級濕地附近可以興建如此大規模的建築物。她特別強調,濕地500公尺內的開發案通常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環評),但透過民宿方式興建則可能不需要環評,這引發了對業者是否規避環評的疑慮。環保團體進一步擔憂,如此大規模的建築量體未來若營業,其廢水排放等問題可能直接影響保育濕地物種和出海口的候鳥棲地。此外,他們也質疑為何在出海口會有「丙種建地」的編定。
  • 2025年6月23日/24日:縣政府的正式回應 針對外界質疑,花蓮縣政府建設處長鄧子榆在6月23日和24日做出詳細回應:
    • 土地使用合法性: 縣府經初步查詢確認,該案基地在壽豐鄉山嶺段,並不在內政部國家級濕地「花蓮溪口濕地保育利用計畫」範圍內。該用地屬於丙種建築用地,符合建蔽率40%和容積率120%的規定。
    • 開發程序合規: 業者已依法申請並合法取得建築執照,也完成山坡地水土保持計畫,整體開發流程均符合法規辦理。
    • 駁斥「假民宿真飯店」: 針對規避環評的質疑,縣府表示,經調閱個案申請資料,建物規劃為地上4層,其中1至3樓為餐廳,4樓為住宿空間。建造執照申請用途明確載明為「餐廳及住宿使用」。建設處強調,該案並未超過《民宿管理辦法》15間以下及樓地板面積的規定 (其中源文件指出四樓規劃了六間房間,這遠低於15間的限制)。
    • 未來嚴格把關: 縣府承諾,無論是建設處對於後續使用執照的核發程序,還是其他業務單位對於業者未來的實際運用情形,皆會依法嚴格把關,確保所有開發與使用行為符合建築法及相關法令規定。

環保團體與縣政府辯稱法規之間的衝突與法律漏洞

這場爭議的核心衝突在於:

  • 環境敏感區的認定與環評要求: 環保團體主張該案鄰近國家級濕地,且規模龐大,應適用環評機制。然而,縣政府明確指出,該基地不在國家級濕地計畫範圍內,屬於合法的丙種建築用地。這顯示了對「環境敏感區」法律界定上的差異,或至少是該案地點剛好處於模糊地帶。
  • 「民宿」與「飯店」的界定及其環評門檻: 環保團體認為業者利用「民宿」名義,規避了飯店所需的面臨的更嚴格環評要求。縣政府則引用《民宿管理辦法》的規定,強調該案的規劃(樓層數、房間數、樓地板面積)均符合民宿的定義,且用途明確載明為「餐廳及住宿使用」,合法取得建照。

這裡存在的**「法律漏洞」或更精確地說,是法規的「邊界模糊地帶」或「規範未盡完善之處」: 《民宿管理辦法》對於民宿的定義和規模限制(如少於15間客房及總樓地板面積的規定),使其與大型飯店在環評門檻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導致一些規模較大、但仍符合民宿定義的開發案,得以避免更為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儘管該案在程序上符合現行民宿法規,但其龐大的建築量體和在海岸邊的視覺突兀性,以及未來營運可能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如廢水),仍然引發了對現有法規能否充分保障環境的質疑。這並非指業者或縣府有違法行為,而是指出法規本身在環境影響評估的規模門檻方面,可能存在未能充分涵蓋所有潛在環境衝擊的情形。

哪一方的說法更站得住腳?

根據現有資料判斷,花蓮縣政府的說法在「程序合法性」和「現行法規依循」上,站得住腳。縣政府提供了具體的法規依據、土地分區資訊(丙種建築用地)、建蔽率與容積率數據,以及建照申請用途等詳細資料。他們逐一回應了環保團體的質疑,並承諾將對未來的使用情況進行嚴格把關。這表明在當前的法律框架下,該開發案的審批流程是合規的。

然而,環保團體的質疑則在「環境倫理」和「法規健全性」層面,具有深刻的意義。儘管縣府強調基地不在國家級濕地範圍內,但其「靠近」濕地、且建築量體龐大且突兀的事實,確實引發了民眾對環境景觀和生態衝擊的合理擔憂。環保團體的說法揭示了現行法規可能存在的盲點:即一個在技術上符合「民宿」定義的項目,其規模和位置可能仍然對敏感生態環境造成實質影響,而現有法規可能未充分要求其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這是一個關於法律規定的最小門檻與實際環境影響潛力之間的差距問題。

總結而言,在法律層面,縣政府依循現行法規核准了該開發案,並有具體證據支持其合法性。但在環境保護和公眾觀感層面,環保團體提出的憂慮揭示了法規可能未能完全涵蓋所有環境風險的情形,尤其是在敏感區域的大規模「民宿」開發。這場爭議最終可能不僅是個案的爭論,也可能促使未來對相關法規,特別是民宿開發的環評門檻,進行更為細緻的檢視與完善。

                 

本站作者: 佐拉

一個致力於成為有趣的人的台灣新住民。 我關注治理、資安、科技、媒體、設計。 電話:+886(0)97887777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