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罷免運動失敗的深入分析:多方觀點下的台灣民主挑戰

                               

By佐拉  熱度:40°

7 月 27, 2025 #政治觀察

此次罷免運動的結果,不僅是對台灣公民力量的一次考驗,也引發了各方對於其策略、執行以及台灣整體政治環境的深刻反思。從多位評論者的觀點來看,這場運動雖然展現了公民力量,但也暴露出諸多挑戰和問題,導致其最終未能成功。

罷免團體的優勢、劣勢、風險和機遇

優勢:

  • 強大的動員能力與熱情: 許多作者肯定了罷免團體的動員能力與志工的熱情。胡仁順指出,這是「全台灣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公民運動」。蔡英文也感謝在街頭奔波的志工和特地回台行使公民權的朋友,稱其為「台灣民主史上最重要、最值得紀錄的一步」。Jovi Peng亦表示,罷免團體志工的努力與熱情讓他「永遠不會對台灣民主死心」。布蘭特大叔認為,包括「1450、青鳥、正藍軍、罷團志工、台派店家」,所有參與者都「100% 卯足全力了,其實真的沒什麼好檢討」。jason weng肯定罷免團體讓「7位立委達到被罷免的門檻票數,表現真的很厲害很好了」。
  • 推動政治討論與累積: 胡仁順觀察到,在過程中「許多公民嘗試著碰觸政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學習說服不同立場的人、走上台宣講、舉辦活動」,讓花蓮人對各種議題有了更多討論與思辨。沈伯洋認為「運動的衝撞是會累積的,會是有意義的」,並指出罷免的目的不僅是「一定罷掉」,更是「不能沉默」。他也強調,即使未成功,但在地緣政治下,這半年來「無理的預算凍結被解凍,賣台的法案被擱置」都非常有意義,這是罷團的功勞。
  • 激發對手危機感與警示: jason weng指出,「大罷免激起藍白的生死存亡之戰,從基層到黨中央全面出動催票」。0 Tsai則認為,這次罷免行動「喚醒了藍營基本盤」,讓他們重新找回「政黨意識」。沈伯洋認為,這讓藍委們知道,「做某些事是有代價的」。陳嬿靜希望這些未被罷免的委員能看清,「如果你們不去修正你們的亂像,不好好審重要法案,你下次能否再被選上我想難度很大」。
  • 深化公民參與與展望未來: HOW表示,透過這次運動認識了許多「關心政治的國高中生、願意表態支持台灣的創作者」。胡仁順鼓勵大家「不枉此生。此生還很長,讓我們堅韌的繼續奮鬥」。jason weng也提醒「還有823、還有2026,大家不用失志」。

劣勢與被忽略之處:

  • 未能轉化連署為選票: 李台源指出,公民團體「催出兩階段百萬張連署書,不代表可以催出選票」,最終同意票數甚至「輸上次立委選舉」。
  • 戰略誤判與目標失焦: 0 Tsai嚴厲批評這是一場「戰略誤判的行動」,其本質難以定義,卻「太容易被解讀成民進黨系統在罷免國民黨人」,並「喚醒了藍綠對決的記憶」。她認為,如果當初能「冷靜地選擇重點對象」,如王鴻薇、徐巧芯等,或許能靠「選民共識」鬆動其勢力,而非「全面開戰」導致變成「針對政黨」。jason weng也認同「也許當初應該幾個點幾個點罷免,全面罷免反而易形成藍綠對決」。yytrkh也認為「戰略太激進了」,讓中間選民覺得「重演藍綠惡鬥」。
  • 同溫層太厚與未能「出圈」: 矢板明夫觀察到,「很多的罷免活動都沒有觸及到非同溫層的群眾」,參與者大多是「老面孔」,造成「浪費了很多資源」。yytrkh指出,罷團在Threads上聲勢浩大,卻「忽略了LINE、Facebook這些平台上的意見」,因此「失去了說服他人的機會」。
  • 論述說服力不足與標籤化: 0 Tsai批評,民進黨未能說服選民,青鳥卻「崩潰地說:『他們就是親中啊~』」這種態度和語言「餅永遠都做不大」。她也反感「這次罷免沒有戰犯」或「戰犯是那些不關心政治、不願意了解的選民」的說法。顏至陽認為,過度宣傳「不投票=賣台,不罷免=草或紅共」,導致原本不打算投票的人「被你二元對立到,讓他們氣到全部出來投」。yytrkh也坦承「訴求不夠清晰」,未能有效說明罷免是「為了拒絕讓中共勢力染指台灣的民主根基」。
  • 輿情戰不對等與火力不足: 林致宇觀察到,國民黨寄望網軍,並「利用天災題材」借題發揮,導致「活躍帳號數量升至8000到1萬組」。他體感綠營網軍火力「不只沒增加,甚至比國會擴權那時還弱」,且「方向沒有同調」。Uranus Martian指出,「出圈的難度變高了」,社群平台對營利的追求,讓議題發酵出圈變得困難,且「複數議題的力道,通常也會小於單一議題」。
  • 議題選擇的偏誤: Uranus Martian認為,「反共的議題有效性並不好」,國族認同並非最有效議題。他強調,「牛肉跟自身利益」的議題才能「真正牽涉到更多對方陣營的地方派系」,可惜「後期主戰場一直被反共議題牽引著」。
  • 自我感覺良好與脫離民意: 矢板明夫指出,罷團「對形勢盲目樂觀,在很多地方過於輕敵」,投票前甚至討論誰來補選。康振豐認為,罷團「自我感覺良好」、「自嗨」,讓普羅大眾感覺民進黨「是輸不起」。田瑞光也補充,自我感覺良好時,「總是會容不下其他反有意見提醒的人」。

風險:

  • 激化藍綠對立與鞏固藍營基本盤: 0 Tsai明確指出,這次罷免行動直接「喚醒藍營基本盤」,讓他們重新找回「政黨意識」。林俞安也認為,台灣經過這次大罷免「只會愈來愈極化」,劃分為「反共跟親中兩股勢力」。
  • 憲政危機加劇: Tsan-Ming Wang警告,大罷免失敗後,若「藍白聯手把憲法法庭廢掉」,將導致「行政權跟立法權火車對撞」,立法院通過的法案行政權可能「完全不甩」。陳嬿靜也擔憂「不同意大法官,讓憲法法庭繼續空轉」,以及「立院獨大要包攬立法以及指定預算支出等無限上綱權力」。
  • 國防與國際協助受損: 陳嬿靜擔憂「國防倒退如何抵抗中國」,以及「歐美說不定會因此結果考慮對台的協助,因為他們不想支持親中的國家」,台灣恐「會被中共滲透更厲害」。
  • 地方選舉與國安風險: HOW預測,「大罷免的政治後座力可能會讓26年國民黨會拿下多數地方執政」,而「畏戰的台灣將是27年武力犯台最好的劇本」。陳嬿靜也提到「用大灑幣大買票讓政府舉債還砍預算」的風險。
  • 民眾黨的仇恨政治操作: Jovi Peng觀察到,「民眾黨繼續操作仇恨政治,讓中間選民不信任司法、不信任政府」,尤其黃國昌現在手握黨權,對前主席司法案件「消費到一絲一毫不放過」,認為民眾黨是「比國民黨更惡質的政黨」。

機遇:

  • 促使藍營自我修正: 陳嬿靜仍抱持希望,希望這些委員看清楚,「如果你們不去修正你們的亂像,不好好審重要法案」,下次再被選上難度很大。
  • 為未來選舉奠定基礎: jason weng指出,「還有823、還有2026,大家不用失志」。HOW也表示,這次雖見識到「百年魔王的實力」,但「開局劇情殺之後的勇者,會重新找齊可靠的夥伴,打通完美好結局」。
  • 深化公民參與: 蔡英文將此次運動視為台灣民主史上重要的一步。HOW也提到,透過這次運動認識了許多「關心政治的國高中生和願意表態支持台灣的創作者」。
  • 爭取中間選民: 布蘭特大叔的數據研究顯示,罷免失敗的關鍵在於「總投票率較低」,中間選民沒有出來表態,導致成敗取決於「關鍵少數」,因此「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認同」是未來的重點。

有哪些事情做得對?

  • 公民力量的展現與堅持: 罷免團體成功動員了大量的公民與志工,展現了台灣社會對於民主問責的熱情與不妥協。胡仁順強調「大家真的都盡力了」,花蓮「聽得到拒絕花蓮王的聲音了,非常大聲」。沈伯洋也說,罷團的各位「盡力地想要改善國會」,並強調「我相信,各位不是僅僅為了『一定罷掉』才站出來,是為了『不能沉默』才站出來」。
  • 對不合理法案的阻擋與制衡: 沈伯洋指出,這場運動使得「無理的預算凍結被解凍,賣台的法案被擱置」,這在地緣政治下「就超級有意義」,這是所有參與者的功勞。
  • 為民主歷程寫下重要一頁: 蔡英文肯定這場公民運動是「台灣民主史上最重要、最值得紀錄的一步」。陳嬿靜也認為「大罷免沒成功,但也寫下歷史,世界在看」。矢板明夫更視其為「守護台灣的重要里程碑」。
  • 提升公民政治參與與思辨: 胡仁順觀察到,在過程中許多公民嘗試碰觸政治,學習說服不同立場的人,讓花蓮人對各種議題開始有了更多討論與思辨。

有哪些事情被忽略?

  • 藍營地方組織的動員實力: Chris Lee和陳嬿靜都明確指出,「藍營有動員出來,而且地方勢力還是很強,盤根錯節」。國民黨成功地將老人票催出。
  • 中間選民的心態與需求: 康振豐提到,「人家選上了就讓他當完四年,下次不選他」的耳語在中間選民中發酵。布蘭特大叔的數據也顯示,中間選民在此次投票中「沒有出來表態」。Uranus Martian則強調,國族認同並非最有效的議題,與「自身利益關聯的部分更茲事體大」,「牛肉跟麵包」才是能撼動搖擺族群核心的部分。
  • 輿論戰與資訊不對稱的嚴峻性: 林致宇強調「攻守的武器不對等,是當代輿論戰的特色」,並指出國民黨利用網軍和天災題材,導致活躍帳號數量激增。
  • 公民教育的長期不足: Chris Lee指出,台灣人似乎認為「立委攸關內政,總統攸關國際格局」,忽略了立委涉及「全方位的政策法案」,認為「台灣的公民教育還是有待補強」。
  • 對「台海危機」原因的誤解: Chris Lee觀察到,「太多人相信台海危機是賴清德『台獨金孫』的形象造成的」,而忽略了「危機一向都是綏靖帶來的」。

提出了哪些建議?

  • 檢討與反思,而非尋找戰犯: 胡仁順表示「難過一晚就好,明天開始,大家回到正常生活,但我們這些公職民代還是得繼續奮戰下去」。林俞安認為「抓戰犯早就沒什麼意義」。矢板明夫也強調,講這些「並不是為了尋找犯人、推卸責任,而是希望為下一場鬥爭,吸取教訓」。HOW則認為「檢討才是重點,只是有人形式上負責承擔沒有意義」。
  • 調整罷免策略,考慮重點罷免: jason weng建議「也許當初應該幾個點幾個點罷免,全面罷免反而易形成藍綠對決」。0 Tsai也提出應「冷靜地選擇重點對象」,而非「無差別聯署」。
  • 爭取中間選民,強化說服力: 布蘭特大叔強調「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認同」是未來重點。yytrkh建議未來應「有效地向外界說清楚」罷免的核心目的,避免被誤解為政黨鬥爭。
  • 深化公民教育與政治素養: Chris Lee呼籲台灣人要「改掉短視和培養深度思考」。
  • 民進黨應更積極檢討與合作: 李台源強烈建議民進黨「檢討」,認為「打選戰就是公民團體的短處」,民進黨「把殺球機會做給國民黨」。他強調,公民團體與民進黨有共同目標,不應怕被說「收割」,「要做就不要怕被罵」。林俞安建議「台派選民還有那些公民團體,你們也該認知到你們的『出身』就是綠的」,真心想拒絕中共侵略,「那真的必須跟民進黨好好坐下來談合作」。Jovi Peng則希望「民進黨立委應該更有智慧地尋求妥協空間、降低空轉內耗」,甚至「重新出發不如考慮從換總召開始」。
  • 保持韌性,繼續奮鬥: 蔡英文呼籲,台灣面臨的挑戰雖然多且困難,但「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越要團結」,要「繼續一起為我們心愛的台灣打拚」。沈伯洋鼓勵大家「比氣長」,因為「路還很長,但我們已經走在上面了」。

大環境有什麼特點?

  • 政治極化與藍綠對決加劇: 林俞安認為台灣經過這次大罷免後,「只會愈來愈極化」,被劃分為「反共跟親中兩股勢力」。0 Tsai也指出,這次罷免操作「喚醒了藍綠對決的記憶」。
  • 國民黨地方勢力強大且盤根錯節: Chris Lee和陳嬿靜都觀察到,「藍營有動員出來,而且地方勢力還是很強,盤根錯節」。國民黨成功催出老人票,並強調「投票不撕票」。
  • 民眾黨的「仇恨政治」操作: Jovi Peng提到,「民眾黨繼續操作仇恨政治,讓中間選民不信任司法、不信任政府」,並認為黃國昌手握黨權後,消費司法案件不放過,是「比國民黨更惡質的政黨」。林俞安則暗示「民眾堂的傑作」是藍白合灌票的結果。
  • 輿論戰與資訊不對稱: 林致宇指出「攻守的武器不對等,是當代輿論戰的特色」。Uranus Martian也提及社群平台「出圈的難度變高」和對營利的追求,影響議題傳播。
  • 公民政治素養仍需提升: Chris Lee觀察到,「台灣詐騙這麼多,因為這些人的智慧配不上他的財富」,且對立委職權的理解有偏差,顯示「公民教育還是有待補強」。陳嬿靜也提到某些中立朋友被煽動,誤認為罷免是社會亂象.
  • 台灣面臨內外嚴峻挑戰: 蔡英文強調,台灣面臨的「內、外挑戰與威脅依然非常多,比起任何國家都更加困難」。陳嬿靜也擔憂國防倒退、中共滲透以及國際協助受損等問題。

民進黨參與程度與是否應該有更高的參與和支持力度?

民進黨參與程度:

  • 被質疑參與度不足或策略保守: 矢板明夫直言「民進黨對罷團的支持不夠」,「猶抱琵琶半遮面」,導致「兩股力量最終沒有完全結合起來」。jason weng觀察到,「綠營只是配合罷團活動,並未拿出高規格選戰模式應對」。林致宇則懷疑「民進黨真的有出盡全力助攻嗎?還是為了堅持維持受害者的姿態?」他體感綠營網軍火力「甚至比國會擴權那時還弱,這完全說不通」,且「方向沒有同調」。林俞安也批評公民團體「對外強調自己是公民勢力,跟民進黨沒關係,但是又要求民進黨當你們的側翼」。
  • 內部曾表態支持: 矢板明夫提到「賴清德總統在民進黨的內部會議中曾經強調過『支持罷免』這件事」。
  • 角色定位爭議: 0 Tsai指出,民進黨在結果出來後才發文「虛心接受」,卻又堅持這是「公民運動」,被批自打臉,質疑「不是說好這是公民運動嗎?那你虛心接受個屁啊。這根本就是在自己打自己臉」。Jovi Peng則認為,「仍然確定不是民進黨在帶動公民團體,而是公民的力量在帶動民進黨、其他小黨」。HOW也提出「或許民進黨作為輔助角色能有更好的使力點」,並認為「一場公民活動,結束了政黨有人負責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民進黨是否應該有更高的參與度和支持力度?

  • 應有更高參與度與檢討: 李台源強烈認為民進黨「應該檢討」,指出「打選戰就是公民團體的短處」,且「過去一年公民團體與民進黨有著拉下不適任立委的共同目標,根本不用怕被說收割,要做就不要怕被罵」。林俞安也建議,反共集團若真心想拒絕中共侵略,「那真的必須跟民進黨好好坐下來談合作」,因為「你們的出身已經是小綠」。
  • 不需檢討或有其他考量: Tsan-Ming Wang認為「民進黨沒什麼好檢討的」,因為「選票上沒有民進黨」,選民可能是覺得國民黨表現沒問題,「變相是給民進黨開綠燈」。林致宇推測,「淺綠選民並沒有很在意大罷免」,也許是覺得「當前氛圍還算和平」。

罷免運動失敗的深入分析

綜合各方觀點,罷免運動的失敗是一個複雜且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1. 戰略失誤與目標失焦: 罷免團體採取「全面罷免」的激進策略,而非針對性重點攻擊,導致這場行動從「公民問責」演變為「藍綠政黨對決」。這不僅未能有效說服中間選民,反而刺激了國民黨及其地方組織的「生死存亡之戰」式的全面動員,成功催出其基本盤和老人票。
  2. 溝通論述與同溫層問題: 罷免方的論述未能有效擴大影響力,尤其在社群媒體上呈現的「同溫層太厚」現象,使得訊息無法有效「出圈」觸及非支持者。同時,過於簡單粗暴的「貼標籤化」(如「不投票=賣台」、「親中」)反而激怒了部分中間選民和搖擺族群,促使他們出來投下反對票。
  3. 民進黨參與的模糊與策略問題: 民進黨在罷免中扮演的角色模糊,一方面希望保持「公民運動」的純粹性,另一方面卻又被期待提供資源與動員。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態度,讓其支持力度被質疑,且未能將公民團體的力量與政黨動員有效結合。加之部分民進黨人士的言論被認為「引爆對立」,以及輿情戰火力不足、方向不一致,削弱了整體的說服力與影響力。
  4. 國民黨地方實力與輿論操作的成功: 國民黨深厚且盤根錯節的地方組織在催票方面展現了強大實力。他們也善用網軍和輿論操作,利用天災等議題進行借題發揮,影響選民觀感,凸顯了當代輿論戰中「攻守武器不對等」的現實。
  5. 中間選民的冷漠與選民心態: 布蘭特大叔指出,罷免失敗的關鍵在於「總投票率較低」,顯示中間選民沒有出來表態,導致勝敗取決於「關鍵少數」。部分選民認為「人家選上了就讓他當完四年,下次不選他」的心態也影響了投票結果。
  6. 公民政治素養與「麵包」議題的忽略: 部份作者指出台灣公民教育仍有不足,民眾對立委職權的理解有限,且更關心與自身利益相關的「麵包」議題,而非單純的國族認同或反共訴求。

儘管此次罷免運動未能成功,但它深刻揭示了台灣民主政治的複雜性與挑戰。未來的政治鬥爭將更加嚴峻,尤其是在憲政體制可能面臨衝擊,以及國防和國際地位可能受損的情況下。各方應從這次經驗中汲取教訓,特別是民進黨,需要更深入地檢討策略,以更有效的溝通方式爭取中間選民,並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正如蔡英文所言,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越要團結,繼續為珍貴的民主、自由和台灣的穩健前進而努力。

                 

本站作者: 佐拉

一個致力於成為有趣的人的台灣新住民。 我關注治理、資安、科技、媒體、設計。 電話:+886(0)97887777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