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花蓮愛心乘車卡印傅崐萁全家福爭議簡史

                               

By佐拉  熱度:90°

6 月 24, 2025 #公器私用, #政治觀察, #罷免傅崐萁

花蓮縣為提升長者與身心障礙者交通便利,自2010年起推行「愛心乘車卡」政策。初衷為社會福利,卻在2014年演變成政治與倫理爭議的焦點。本文將梳理政策沿革與肖像風波的時間線,並從法律與行政倫理角度予以分析。

花蓮愛心乘車卡印傅崐萁徐榛蔚全家福
花蓮愛心乘車卡印傅崐萁徐榛蔚全家福

一、愛心乘車卡政策發展沿革

花蓮縣的老人與身心障礙者乘車補助政策起源於2010年6月,根據當年制定的《花蓮縣老人及身障者愛心乘車費用補助基準》(已於民國 112 年 03 月 10 日廢止),提供65歲以上長者與持有身障手冊者縣內交通補助。起初,補助透過憑票根申請或使用紙本乘車證,辨識不易,也不便管理。

為提升效率,縣府在2010年改發附有持卡人相片的新乘車卡。2014年更進一步升級為電子IC卡,具悠遊卡功能,搭配大規模換卡行動與到府服務,展現行政效率。同年7月,愛心IC卡全面上線,除交通功能外,還可享花蓮部分風景區免費入園。2023至2024年間,補助範圍陸續擴大至北花線國道客運與愛心計程車,政策不斷優化。

2023年3月13日,花蓮縣政府推出新版「敬老卡」與「愛心卡」,由縣長徐榛蔚主持發表,卡面改為在地畫家盧俊翰之作品,卡片個人資訊移至背面,並首次納入永久居留外籍長者。新卡不強制更換,舊卡可繼續使用。

二、全家福卡面風波

爭議始於2014年4月IC卡首次發行。卡面照片赫然是時任縣長傅崐萁與其妻徐榛蔚及其雙親的全家福,無縣政標誌,卻深具個人色彩。消息一出,引發地方與媒體關注。縣民與網友批評這是「公器私用」、「造神運動」,甚至戲稱該卡為「崐萁認同卡」與「後山金正恩卡」,反映社會對政治符碼進入公物的警覺。

儘管爭議不斷,卡片仍廣泛使用。直到2018年9月傅崐萁因合機案入監,事件再度激化。民間輿論認為,官員入獄後其肖像仍出現在政府發放的公卡上,違反社會觀感與倫理。有民眾投書指出卡面還包含已故親人,與民俗禁忌相悖,更要求全面更換。

面對壓力,縣府在2018年10月展開卡面更換作業。雖無明文公告撤換理由,但2023年新版卡面問世後,舊卡仍可使用的政策設計,間接承認轉型之必要性。

花蓮愛心乘車卡印傅崐萁徐榛蔚全家福
花蓮愛心乘車卡印傅崐萁徐榛蔚全家福

三、法律與倫理評析

將縣長與其家庭照片印製於政府發行的愛心乘車卡上,雖非刑事違法,但觸及多項公共倫理爭點。首先,社福卡為由公帑支持的社會福利工具,本應中立、尊重使用者多元背景。政治人物將私人形象嵌入其中,容易構成「利用公器進行個人宣傳」,產生「假公益、真宣傳」之疑慮。

此外,民眾每天使用此卡,等同於被迫展示政治人物的家庭照片,無法選擇。這與民主社會中對公私分明與行政中立的基本期待相違背。當卡面人物涉及刑事定罪後仍繼續存在於公卡之上,更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損害。

儘管現行法規未明文禁止行政機關將首長肖像印於福利卡上,但從《政府採購法》、行政中立原則及《公務員服務法》中所隱含的廉政精神來看,此舉已難言妥當。其問題重點不在法律形式,而在公眾對政府誠信與形象的認知。政治人物若需傳達施政理念,應透過正式報告或公共活動,非透過具長期效力的卡面。

2023年新卡面去除政治肖像、改用地方藝術創作,反映縣府逐步回應社會期待,也象徵政策的「去政治化」。此舉既尊重民意,也彰顯卡片作為福利工具的本質定位。

四、結語

花蓮愛心乘車卡歷經十多年演進,從功能升級到政策擴展,皆展現地方政府對長照交通需求的重視。然而,全家福卡面爭議亦提醒我們,社會福利政策雖來自政治施政,但不應淪為政治形象操作的工具。當行政資源與個人宣傳界線模糊,最終受損的是政府中立性與民眾信任。未來,各級政府在進行政策推廣時,更應嚴守行政倫理與社會感受,避免類似爭議再度發生。

原文發表於:《花蓮重開機》作者:罷傅公民團體志工 花生

圖庫

                 

本站作者: 佐拉

一個致力於成為有趣的人的台灣新住民。 我關注治理、資安、科技、媒體、設計。 電話:+886(0)97887777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